除夕将至,年味渐浓,人们备好年货,或是踏上春运归程,或是留守原地过年。不论身处天南海北,总有同一个难题萦绕在年轻人心头:今年春节,该送爸妈什么礼物?

之所以难,是因为这个问题找不到标准答案。当你怀着临时抱佛脚的心态去对爸妈旁敲侧击,想知道他们最近需要什么时,总会被一句话堵回来:“别乱花钱,我们什么都不缺。”

但若真的不送,又免不了在日常对话中听到他们“无意”透露的消息:谁家的小子又给他爸买了好酒,谁家的姑娘又带妈妈添了新衣。谁都清楚,这份礼,不送不行。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个不善于倾诉爱意的中国家庭里,那些说不出口的感谢,最后只能藏进逢年过节的礼物,在半推半就中完成爱的表达。

中国人过年,离不开送礼

2021年的春节,在疫情和就地过年的背景下显得格外特殊,不少漂泊在外的年轻人都成了“原年人”。身在异乡,挑选一份足够承载思念与祝福的礼物比往年来得更为重要。

根据《2021春节年货消费趋势报告》,在牛年春节来临之际,下单人和收货人在不同城市的异地订单销售额是去年同期的2倍。哪怕相隔万里,也要送上年货,异地送礼正在成为中国人的新年俗。

从发出订单量 TGI (相关订单占所有订单的比例)来看,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排名前四,这些正是流入人口较多,游子们相对集中的工作地。而从接收订单量 TGI 来看,上榜的贵州、江西、安徽、广西、湖南,则是有较多青年外出务工,留下空巢家庭的省份。

和其他节日不同,春节送礼本质上是一种以孝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交往,长辈是人们首选的送礼对象。

在送礼这件事上,尽管年轻人已经积攒了不少“送男/女朋友礼物“的社会经验,但一提到给父母送礼,还是底气不足。

明明已经到了要给下一辈压岁钱的年纪,提起给长辈送礼,脑子里还是只有小时候听到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 XXX”的电视广告。能买到令父母称心的礼物,实在值得列入“人是在哪一瞬间发现自己长大了”的回答。

不过,要说其中最难的,还不是给自己爸妈送礼,而是给对象的父母送礼。

不论是过年见家长,还是回娘家/婆家拜年,买到让对象父母赞不绝口的礼物都是绝对的加分项。也正是有了这份压力,全国各地的女婿、儿媳都赶在节前补功课,不约而同地在搜索栏里输入“春节应该送丈母娘/婆婆什么礼物”。

根据百度2021年货搜索大数据,四川、重庆与上海女婿的送礼关注度最高,南方省份的“女婿”在春节送礼上下足了功夫。而在儿媳的送礼关注度上,山东、陕西与河南等一众北方省份关注度更高,“北方儿媳”更爱上网为婆婆挑选礼物。

你挑的礼物,怎么总是被嫌弃

为了找到适合送给长辈的礼物,年轻人确实很拼。但越是费心在网上搜索,越证明了他们的心虚:想买到长辈满意的礼物实在太难了。

根据知乎、小红书上“推荐送给母亲/父亲的礼物”相关内容,我们整理出一份送礼清单,为父母纠结过礼品的人,对它们应该并不陌生。

网友推荐送给妈妈的礼物,以护肤品、服饰、补品为主。既有精致的丝巾、香水,也有浪漫的鲜花、珍珠。相比之下,送给爸爸的礼物就要朴实得多,剃须刀、钱包、皮带、茶具、保温杯、打火机等生活用品最常见。

有趣的是,“男/女朋友”同时出现在两份清单中,在爸妈眼中,可能什么礼物都比不上你带个对象回家过年。

这些网红礼物如果不能和父母的喜好与需求相匹配,买了就是吃力不讨好。在微博“被爸妈嫌弃的礼物”话题下汇集了三千多条讨论,每个人提到自己送爸妈的礼物史都是一把辛酸泪。

在这些吐槽中,爸妈对礼物的嫌弃,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微博@英国报姐

第一类是闲置吃灰型,以扫地机器人、衣服、泡脚盆、空气净化器等“实用物品”为代表,智能产品闲置到电池都坏了、两年前送的衣服标签都还没摘、按摩椅买来不到3天就被放到了储物间,这些都是常态。

第二类是留到过期型,其中月饼、保健品、护肤品是重灾区。被父母打入冷宫的礼物,有些是不爱用,有些是舍不得用。金银首饰压箱底也就算了,有使用期限的食品、化妆品放到过期,比闲置吃灰还心疼。

第三类是移作他用型,除了被拿来作刀架的 Airpods、长满了衣服的跑步机、给狗狗铺窝的围巾,还有:

送的八音盒,上面有个抱花篮的小人,上面塑料花被拔了种了几颗小葱。

给我爸买的鼻毛器被我妈拿去刮衣服毛球了。

我送的足浴盆现在装满了各种瓶瓶罐罐,唯独不放脚。

装修时给父母买的带按摩冲浪功能的泡澡盆现在已经成了涮拖布的池子了,它大,挺好用的。

低情商的爸妈拒绝一支电动牙刷,是坚持不开电源刷牙,高情商的爸妈则是把电动牙刷拿来刷鞋、刷衣服上的油渍,还不忘给送礼的你一句好评:“刷得果然比手动的干净”。


微博@Iticn

为什么精心准备的礼物,总是逃不过数落和嫌弃?

这种“好心当成驴肝肺”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罕见。有学者指出,即使双方关系亲近且关系存在时间较长,赠予者选择的礼物也很难匹配接收者的礼物偏好,而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认知差异是造成礼物偏好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1]。

说到底,这届年轻人还是不懂爸妈。做足了攻略、种草了好物,最后只满足了自己的想象。

你认为适合妈妈的衣服,在她眼里其实过于老气;你以为爸妈缺个放松身心的按摩椅,实际上“他们天天爬山旅游跳广场舞一点事没有,最需要按摩的反而是每天上班腰酸背痛的自己”。

心口不一的爸妈,到底想要什么

送礼是个技术活,过年送礼更是一年一度的大型“推拉”现场,种种客套话和言外之音都在考验着送礼者的情商和汉语水平。

比如,耳熟能详的那句“人来了就好,还带什么礼物,下次千万别买”,潜台词其实是“欢迎日后再来”。如果两手空空上门,对于关系不太熟络的人,恐怕就没有下次了。

掌握了“话要反着说”的精髓,父母对礼物的嫌弃,自然也有他们不愿承认的另一面。

在微博“被爸妈嫌弃的礼物”话题下,父母对待这些礼物的心态虽然以嫌弃为主,但仔细一看,嫌弃的背后都是“偷偷炫耀、其实很喜欢、怕孩子乱花钱”的矛盾情感:

给我爸买剃须刀,嘴上说退掉退掉,手上已经把盒子拆裂了。

每次当我面都很嫌弃,据我妈妈说,我送我爸的剃须刀,我爸舍不得用,舍不得带到工地上,怕用坏了……爸妈应该都不会嫌弃我们买的礼物吧,主要怕我们花很多钱。

我爸爱运动,每次都买各种篮球鞋、跑步鞋送他,完后数落我瞎花钱~后来我妈说他哥们来家里,我爸把我买的鞋摆了一地:都是我闺女买的!净瞎花这么多钱买这么好的鞋干啥玩意。

母亲节送的鲜花,我妈觉得我浪费钱,后来在我看不到的地方抱着花疯狂自拍还发朋友圈屏蔽了我。

原来,我们都活在同一个世界,有着同样“口嫌体正直”的爸妈。

拧巴的中国式家长,明明爱你,却又忍不住用言语伤害你;嘴上说着嫌弃,心里早已乐开了花。要说父母最嫌弃的礼物,可不就是“垃圾桶里捡来的你”吗?

要知道,礼物的价值不仅在于经济、实用属性,还在于它所承载的无形的情感。父母或许并不喜欢你送来的牙刷、衣服、跑步机,但不影响他们被这些礼物背后的关心所感动。

对大部分父母而言,儿女的主动关心是比昂贵的礼物更重要的事。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显示,46.3% 的父母认为主动关心是子女孝敬的最重要形式。比起物质上的追求,老人们更渴望子女精神上的爱与陪伴。

但现实是,忙于工作、生活的年轻人,一旦离开了家乡,就很难有机会找出大段时间陪伴父母。《2019都市异乡青年调查报告》显示,59.6% 的年轻人一年在家乡陪伴父母的时间少于10天。

这短短的10天,可能有七天都是春节假期。面对疫情的阻隔,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只会更短。

小时候还能毫无顾忌地给爸妈写贺卡、送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长大了才发现,我们已经很难直白地向父母道一声感谢。我们可以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中游刃有余,到了想要关心父母的时刻,又纷纷变回了言语笨拙的小孩,连爸妈喜欢的东西都猜不准。

但亲情的意义就在于,你对父母的不了解,永远能得到他们的原谅。礼物里包含的真心,才是父母真正想要的东西。

就像韩剧《请回答1988》里,大女儿宝拉内心温暖,却习惯于隐藏自己对家人的情感。她送给父亲的衬衣和皮鞋,既不合身,也不合脚,但即便如此,爸爸还是大笑着说非常合适,不让女儿看到脚后跟垫的卫生纸,他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这个难以亲近的女儿。

不过,也像电视剧里演的一样,这些背后的温情脉脉永远只占片尾的几分钟,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主线剧情,还是由数不尽的嫌弃和争吵组成。

毕竟,爸妈那句“我们什么都不缺”,话只说了一半,后半句是,“只要你答应去相亲就好”。

参考资料:

[1] 尹天子. (2020). 非亲密关系中的礼物赠予:礼物偏好的不一致. 心理科学(03),73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