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高能预警:

“考研考上了吗?”

“做什么工作啊?”

“工资多少呀?”

“谈对象了没有?”

“怎么还不结婚?”

春节回家,在亲戚们的夺命连环问中,结婚是逃不掉的话题。正在热播的综艺《我家那闺女》更是十分应景,被称为大型催婚现场,还有网友调侃道节目不如改名叫《我家那没有结婚的倒霉闺女》。

在节目中,36岁的吴昕,31岁的袁姗姗,29岁的何雯娜,都在被朋友和父母催婚,现场点评也离不开这个主题,就连22岁的傅园慧也被问到有没有相亲的打算。


即使是明星和世界冠军,即使她们已经在自己的领域内足够优秀,如果不结婚,在父母和长辈眼里不过是个大龄未婚女青年。

然而,她们并不是个例。到了一定的年龄,没人逃得过被逼婚的命运。

结婚的人越来越少

镜头里的何雯娜说自己刚退役两年,人生才刚刚开始,现在一个人很好;吴昕表示结婚和生孩子都不是非常紧迫的事情;袁姗姗也说过自己并不孤独,过得很舒适。

而镜头外的年轻人,不想结婚的也越来越多了。

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结婚率在2013年达到峰值之后,从2014年开始连续四年下降,2017年的结婚率更是跌至了“7”开头,回到了十年前的水平。

为什么结婚率在不断下降呢?

晚婚现象越来越普遍是一个重要原因。《人民日报》在微博发布的婚姻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2年,结婚登记年龄段集中在20-24岁,自2013年开始变为25-29岁占比最多。上海市妇联公布的《改革开放40年上海女性发展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上海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龄分别为30.3岁和28.4岁,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5.0岁和5.4岁。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年轻人受教育的年限增加,读完本科时就已经22岁左右,接近晚婚年龄(女23周岁,男25周岁),更不用说读完硕士博士,或者把工作稳定一段时间。

除了婚龄推迟,适婚群体人数减少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受生育政策的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出生人口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导致了如今结婚人数和结婚率的下降。

读书时忙于求学,毕业后还要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再加上情感需求的提高和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晚婚甚至不婚。

对于每个小家庭来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父母逼婚开始愈演愈烈。

不结婚,就逼婚

数读菌爬取了知乎中“逼婚”相关问题下的回答,剔除了男友/女友逼婚等不符主题的问题,得到了6798条回答(数据截止日期为2019年1月22日),并进行了分词处理,试着找出中国式逼婚的常见理由和套路。

在逼婚的常见理由中,“到了该结婚的年龄”排在第一位,符合中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观念。也有不少父母担心“再不结婚就嫁不出去了”,比如有些女生刚到30岁,却已经被认为“30岁的女人不值钱了”。

对中国的父母来说,结婚不仅仅是儿女必经的人生大事,更是自己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只有完成了,才能称得上圆满。而害怕儿女孤独一生,希望儿女有人照顾、稳定下来,这些担忧和期盼都是为人父母的天性。

七大姑八大姨和周围邻居朋友的闲言碎语,外界舆论的压力,以及虚荣心作祟,也使得一些父母走上了逼婚的道路。有网友说,外面的人都觉得自己是图父母的钱,心理有问题才赖在家里不结婚,前几年父母还不信这些话,现在连父母都开始怀疑了。

即使在21世纪,也免不了有一些父母思想比较落后,希望儿女能够早日结婚,传宗接代,延续香火。有网友表示,自己在被逼婚时听到了许多类似于“一个人生下来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言论,甚至还有“不出嫁和畜生有什么不同”这样伤人的话。

逼婚的理由五花八门,逼婚的手段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最常见也最基础的逼婚手段就是相亲,父母从中牵线搭桥,为儿女精心挑选自己认为合适的另一半人选。有人反对父母安排相亲,愿意等待缘分,也有人迫不及待希望父母拯救自己的单身生活。

有网友希望父母为自己安排相亲,不行的话交个朋友也可以,而母亲却表示“你自己找行不行,别来烦我了”。

除了相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是常见的逼婚手段。为了达到目的,父母还会给予儿女足够的关心和鼓励,甚至是物质奖励。

有网友说父母为了逼婚,表示结婚奖励一套房加一百万,第一胎10万奖金,第二胎20万,以此类推,甚至还在房间里贴上标语,“结婚要趁早,永远不吃草”、“报答父母最好的方法是为他们带来儿孙满堂”。

当儿女不那么配合时,父母们的手段也会随之升级,不断进阶。从劝说到嘲讽,再到威胁和使用暴力,步步紧逼。嘲讽常用句式如下:和别人家的孩子比,“那个XX和你一样大/比你大一岁/比你小三岁,人家孩子都上幼儿园了/生二胎了/快生孩子了”,和父母年轻时比,“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你都会打酱油了”。

还有一些父母把暗示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逼婚于无形之中。有网友说自己的父亲在阳台上种了一大堆葫芦,隐晦地表示他想听人喊”爷爷爷爷爷爷”,也有网友表示“对面家的张三李四和猫狗鸡鸭又生了”也是逼婚的套路。

在讲究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时代,为什么中国的父母如此热衷于逼婚呢?

台湾学者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写道,“在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一个人是不完整的。他甚至都不能构成存在的单元,没成过家的单身汉、疯子等等,他们会被排斥在家族体系之外,或者被忽视得厉害。必须结婚生子构建一个完整家庭,才会构成一个被尊重的独立单元。”

在这些逼婚的亲戚长辈们看来,或许结婚只是一件在规定年纪内必须完成的事,和爱情无关。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很多人晚婚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没有遇见爱情。

《人民日报》微博发布的婚姻数据显示,“没遇到合适的人”在年轻人晚婚原因中占比最高,其次是“没有能力承担家庭责任”。

有逼婚,就有反逼婚

面对逼婚时,大多数人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感到焦虑和委屈,但是也有人对父母的一片苦心表示理解和尊重。有人坚定着自己的择偶标准,也有人选择屈服勉强凑合。

逼婚带来的还有自我怀疑和自卑感。有网友说,自己长期被周围的压力包裹着,产生了很大的负能量,“真的觉得自己特别糟糕”。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2016年春节,北京地铁东直门站内出现了一幅反逼婚的灯箱广告,上面写着“亲爱的爸爸妈妈别担心,世界那么大,人生有很多种,单身也可以很幸福”。这则公益广告由来自全国各地的、有过被逼婚经历的年轻人众筹刊登。

因为公益广告需要层层审查,并且不能出现“反逼婚”三个字,所以这则广告的创作者们反复斟酌,删掉了比较犀利的内容,使得最后的呈现效果温馨和谐又充满正能量。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反逼婚的方式似乎很难做到这么温和,争吵和激烈反抗最为常见。

有网友在面对逼婚时,选择直接怼回去,“你爸妈等着抱孙子呢”“我还等着世界和平呢”;“不结婚就是不孝!”“太监干着急有啥用?”;“弟弟妹妹都结婚了,你呢?”“屎壳郎掉屎盆子了而已,我又不是屎壳郎,急啥?”

也有不少网友选择逃避,过年过节不回家,也不接家里的电话,只要父母逼婚就立马翻脸。甚至有网友会租一个男/女朋友回家,打消父母逼婚的念头,换一时风平浪静。

在反逼婚的方式中,有不少行为较为极端。离家出走、断绝关系看似对父母最具有威胁,但从效果上来说,物质和精神上的独立才是反逼婚的根本。

有网友表示前些年自己对于逼婚争吵过冷战过,但是都收效甚微,后来努力工作给自己买了房,经济独立之后父母就催得没那么厉害了。

李立群老师在《我家那闺女》中说,天下父母心是希望我们的儿女幸福,结不结婚只是一个动作。

电影《剩者为王》中,金士杰扮演的父亲也有类似的台词:她不应该为父母亲结婚,她不应该在外面听什么风言风语,听多了就想着结婚。她应该想着跟自己喜欢的人,白头偕老的,去结婚。昂首挺胸的,要特别硬气的,憧憬的,好像赢了一样。

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幸福,但他们更应该意识到,婚姻并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更不应该把自己的焦虑转移到儿女身上。

而缓解焦虑,先从少看婚恋节目做起。


参考资料:

[1]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女性发生了哪些变化?初婚初育年龄、平均预期寿命大幅提高. (2018). 新民晚报新民网. Retrieved from http://newsxmwb.xinmin.cn/shizheng/szt/2018/11/27/31458825.html

[2]为了反逼婚 她们直接在北京地铁投了广告. (2016). 网易新闻. Retrieved from http://lady.163.com/16/0204/13/BEVV7K0S00264OFI.html

[3]结婚率连续4年下降 晚婚现象或越来越常见. (2018). 中国经济网. Retrieved from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808/16/t20180816_30042789.shtml

[4]31岁袁姗姗被催与钱枫相亲:晚婚族的未来是什么?. (2019). 壹心理. Retrieved from 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439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