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医患之间动手的事情越来越多了。2018年12月14日上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被一男子刺伤,生命垂危,刺人男子随后跳楼身亡。而远在日本神户的一家医院,一名65岁的中国患者扎了日本医生一刀,被警方以杀人未遂的嫌疑逮捕。

不久前,一段北大医院妇产科医生遭遇患者家属殴打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开来。视频在微博引发热议的时候,距离医生被打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天。

这位在同事眼中医术精湛、为人正派的赫医生,在和患者家属郑某解释产妇不符合剖宫产指标时,遭到郑某及其女儿的的殴打,导致赫医生“头晕、耳鸣、恶心、眼眶和下颌骨骨折”等多重伤势。

事隔一个月后,赫医生仍无法回到岗位上。

在中国,和赫医生一样被打,甚至丢失性命的医生还有很多。频繁的暴力伤医事件不仅伤害着医生,还在伤害着更多的患者。

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

中国的医患关系一直在恶化。根据央视《新闻1+1》栏目报道,2010年全国共发生医闹事件17243起,比五年前多了近7000起。

从全国法院受理的医疗纠纷案件来看亦是如此,从2006年到2016年,法院受理的医疗纠纷案件数量多了一倍。在诊疗人次增加同时,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

2016年,医疗纠纷案件的数量终于小幅下降了6.7%,但总量依然处在较高的水平。

导致医疗纠纷的原因有很多,医疗事故、患者不满意治疗结果、医患之间沟通不畅都在影响着医患之间矛盾的爆发。

其中,医疗事故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根据医法汇对2017年全国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的统计分析,医疗过错责任纠纷占了当年医疗纠纷案件绝大部分的比例。

2017年统计的3082件二审判决中,医方败诉的有2368件,占比77%,主要败诉原因是医方在诊疗行为中存在过错;患方败诉的有714件,败诉率为23%,主要败诉原因是医方无过错,或无因果关系,或未鉴定。

按理来说,中国较好的二三级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医疗资源雄厚,医术水平较高,事故发生率理应较低才是。

但实际上,事故却往往发生在比较好的公立医院,尤其是二三级医院。

由于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三甲医院的“吸虻效应”导致了在这些具备优质医疗资源的医疗机构人满为患,“一号难求”、“一床难求”。

病人多,等待时间一长,就更容易产生烦躁的情绪。但是医生也很累,超负荷工作在中国的大医院属于家常便饭。

同时三甲医院又吸收了庞大的疑难杂症与危重患者,这些都导致了三甲医院更容易成为医患冲突的爆发地。

赔偿,核心诉求

面对医疗冲突,患者的核心诉求,主要是寻求经济补偿。

数读菌在爬取了17787份医疗责任损害纠纷后,对判决结果进行了词频分析,发现在裁判文书的判决结果中,最多的用词就是”赔偿义务”,其次是“损害补偿”。

虽然,绝大部分的医疗纠纷不会选择用诉讼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人们的核心诉求不变,依旧是要解决赔偿问题。

有学者对2011年至2013年间,山西、河北、福建、黑龙江和北京五省市的27所医院的医疗纠纷发生率和赔付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三级医院的医疗纠纷中,82.58%都是非诉讼解决,二级医院的比例更高,为92.72%。

这样做的代价是,医院需要赔付患者不少的金额。而且在这些医疗纠纷中,赔付的主要来源是医院赔偿,三级医院诉讼解决的仅为2.23%。

有冲突,就要有解决措施。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能够通过鉴定来判断责任归属,再分别承担责任。

但医院常常不想舆论扩大,用各种息事宁人的态度赔付了事。这也助长了一些患者的不良风气,只要是医疗纠纷,不论是不是由医方造成的,患方都会提出经济赔偿的要求,需赔偿的金额也随之增加。

“大闹给大钱,小闹给小钱,不闹不给钱”,不少患者用”打、砸、抢、骂”的方式给医院施压。在医院设灵堂、违规停尸、焚烧纸钱、摆放花圈,各种花式行为干扰医院的秩序。

北京市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医生无责时也要赔偿。在2011-2013年间调解的纠纷中,30%被认为医院无责的案件,为安抚患者,院方依旧签署了赔偿协议。

医院,有时候像战场

当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告不如闹”时,医院里的暴力事件也越来越多。由于调解机制长期缺位,或者失灵,患者对医生和鉴定机构不信任,直接把医生和患者推上了对抗的最前线。

有学者梳理了2000至2015年的媒体报道,发现暴力伤医事件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其中2005年和2013年是两个爆发性增长的高峰。2005年发生27例暴力事件,占总数的9.3%,2013年发生59例,占总数的20.3% 。

考虑到还有大量未被媒体报道的事件,实际情况可能更加严重。丁香园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96%的受访医生表示其所在的医院发生过“医闹”,而且“医闹”已经严重影响了医生日常的执业活动。

在医院的科室中,急诊科和门诊最容易发生暴力伤医事件。而在门诊大厅中发生暴力伤医事件后,医务人员的致死率最高。

看病的时候人山人海,医生护士忙得像打仗。而医院里越来越多打砸办公室,殴打医生的事件,一片狼藉也像战场。

暴力伤医的后遗症

面对针对医生的暴力,医生也觉得委屈。而暴力伤医的后遗症,正在逐渐显现——中国的医生正在流失。

顶级医疗期刊《柳叶刀》曾公布过一项数据:2005年至2015年间,中国共培养470万医学生,但医生总数只增加了75万。

有不少人对这项数据提出质疑,认为在470万医学生中,还涵盖了药学、基础等所有专业的医学专业大学生人数,这些人并非作为医生培养。

但是,中国青年医生的比例正在下降。2005年时,中国25~34岁的医生比例为31.3%,60岁以上的医生比例仅为2.5%。

然而到了2014年,25~34岁的医生比例下降到了22.6%,60岁以上的医生比例则上升到了11.6%。

同时,近十年的数据显示,大学医学生招生人数增长远低于大学招生人数的增长。

这和医闹有什么关系?还真有。医闹或影响从医意愿选择。

暨南大学的学者宋彦对全国330个城市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医闹会降低生源报考医学专业的意愿:“省级医闹的严重程度每上升一个单位,考生选择医学专业的比例会下降0.56-1.7个百分点,医学专业平均入学分数会降低0.72分、最低入学分数降低0.49分。”

同时他表示,任何微小的百分比乘以巨大的高考考生人数这个基数后,绝对量都不小。

中国医师协会对医生职业状况的数次调查也显示,医务工作者希望子女从医的比例非常低。2014年时,只有15.69%的被调查医师希望子女从医,这个数据比2009年的9.9%要高,但是选择不希望子女从医的医师,也从62.49%上升到了64.68%。

当医生的生命都得不到保障时,谁还会去学医呢?最后受伤的,还是普通患者,生病了总不能去找百度吧。


参考资料:

[1] 中国网络电视台. (2012). 卫生部: 中国5年增近7千起医闹.Retrieved from https://news.cntv.cn/app/20120503/102123.shtml

[2] 袁江帆, 陈伟, 高杨, 白松, & 曹艳林. (2017). 从患者视角研究医疗纠纷的数据统计分析. 中国医院, 4, 002.

[3] 陈特, 刘兰秋, & 范贞. (2015). 北京市2013年诉讼医疗纠纷大样本研究. 中国医院, 19(1), 3-4.

[4] 朱力, & 袁迎春. (2014). 现阶段我国医患矛盾的类型, 特征与对策 (Doctoral dissertation).

[5] 王露, 姜小艳, 张思容, 何力, & 彭立生. (2016). 我国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统计分析. 中国卫生统计, 33(6), 1051-1053.

[6] 好奇心日报. (2017). “400万医学生转行”的都市传说,隐藏着这个行业多少焦虑?. Retrieved from https://www.qdaily.com/articles/38840.html

[7] 澎湃新闻. (2017). 330个城市实证研究:“医闹”会降低生源报考医学专业意愿.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67631

[8] 中国医师协会. (2015). 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 [Ebook]. Retrieved from http://cnusha.org/wp-content/uploads/2015/05/China-Physician-White-Paper.pdf

[9] 姚泽麟, 赵皓玥, & 卢思佳. (2017). 医疗领域的暴力维权及其治理——基于 2002~ 2015 年媒体报道的内容分析. 社会建设, (1), 4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