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一对跟着妈妈去青岛旅游的8岁双胞胎姐妹在黄岛区某海滩失踪,6日被发现,但已双双溺亡。8月29日,福州一名母亲玩手机疏于照顾,没注意到宝宝溺水,最终孩子脑死亡。

“溺水是我国儿童的第一位致死原因”,这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事件发生后写在官网上的一句话。痛心疾首之余,也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走了个神,孩子就没了——这对任何家长来说都是一生无法原谅的错误。可事实上,面对溺水问题,多数人尽管有所感知,但远远没有达到警惕的地步。

被忽视的溺水问题

溺水是大量水液被吸入肺内后,引起人体缺氧窒息的危急病症。据国家卫计委和公安部的统计,中国每年有近5万名0到14岁的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其中因溺水身亡的儿童就多达2万名。

而世界卫生组织在2014年首次发布的《全球溺水报告》中预估,每年会有37.2万人溺水死亡,其中半数以上为青少年和儿童?

与疾病、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相比,这一数值并不算高。但这份报告指出,中低收入国家长期未能着手解决溺水问题,一方面表示为伤害人数的统计缺失,另一方面是防溺水体系的不完善。

用报告的作者迈丁斯的话来说,“(各国)对于溺水的防御措施并没有像对待其它问题那样重视。”

尽管该报告中没有中国的数据,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7年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2010-2015》还是予以了印证:1-14岁阶段,中国青少年儿童的首位死因是溺水,占比约一半。

其次为道路交通伤害,占比三成。第三为跌落意外,但比例不足10%。

不难看出,当中国家长在担心孩子碰着摔着的时候。溺水,反倒成为了一个最易被忽视的危险杀手。

危险不止在河湖

对很多人而言,防止儿童溺水的直接办法就是远离江河湖泊,因为这些区域水况不明、管理困难,并不具备稳定的游泳条件。

河湖自然危险,但想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合历年统计资料指出的溺水高危场所可以看到,1岁至4岁儿童主要为脸盆、浴盆/浴缸和室内水缸,5岁至9岁儿童则为水渠、池塘和水库,10岁以上儿童的溺水高危地点为池塘、江河和湖泊。

由此可见,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池塘甚至一个普通的水盆,都存在着让孩子溺水的危险。一旦酿成,便会在短时间内造成严重后果。比如2016年3月,长沙一名2岁的男童在卫生间的水桶里溺亡,父亲在隔壁洗碗也未能发现。

从时间上看,更多的溺水事件出现在7-8月和10月,基本集中在暑假与国庆节,也与家长们带孩子去户外游玩的时间相符。

同时,一些青春期躁动的青少年,在疏于监管的情况下,还会去户外戏水。

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数据库中的资料显示,和女生相比,胆大好动的男生更爱的在非安全场所游泳,南方相对高于北方。

尽管溺水报告率多在3%以下,但依然值得注意。因为溺水施救困难且发生时间极快,一旦出现危险,便面临着较高的死亡风险。

如何判断,又如何自救?

溺水死亡率高,除了救援时间短、施救难度大之外,还跟溺水迹象难以觉察有关。

与电视剧里常见的挣扎、呼叫不同,现实情况中一旦遭遇溺水危险,很可能是悄无声息的。因为水一旦进入嘴,根本发不出声音。

这个时候,溺水者多会面部朝向离自己最近的岸边,嘴巴在水平面上下,双手上下摆动,如同在水里垂直爬一个隐形的楼梯。

当这些迹象持续数秒,那么我们判断他很可能处于危险当中。

可惜的是,大部分人并不了解这些迹象,判断是否溺水便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尤其是当儿童进入溺水状态,周围人如果缺乏意识,那么等待这个孩子的,只有悄无声息地死亡。

2017年6月,芬兰一名5岁的男孩在泳池溺水,虽然周围有多人在场,但一直到他浮在水面失去意识,也没有人察觉有异样。幸好有一名经过的游泳者发现问题,才紧急救助挽回男孩生命。

当溺水难以觉察,一些家长觉得只要告诉孩子不去戏水,就可以解决问题。

然而,水对多数人来说都有天生的吸引力,在百密总有一疏的情况下,学会基本的自救方法,更为重要。这些技能,对成人也同样适用。

非盈利急救组织 Great Lakes Surf Rescue Project 推荐了如下方案:

  • 首先保持冷静,坚信水的浮力不会让自己下沉;

  • 然后头往后仰,让嘴鼻露出水面,呈现仰泳姿态;

  • 最后深吸气,浅吐气,保持浮力后呼救。

这一方法与中国卫计委的建议一致。

在中国,尤其是农村地区,有许多存在溺亡隐患的河道、水库和池塘,由于安全监管缺失,没有树立相应的警示牌。

当然,树了警示牌也不一定有用,依然会有很多人熟视无睹。

在呼吁管理者加强安全维护、提高安全意识、学会自救技能的同时,最关键的一环依然是家长的监护工作。一个五分钟的走神,都可能酿成大祸。

好不容易熬过了不想结婚生子的阶段,选择了合规合范的奶粉,躲过了亦真亦假的疫苗,防溺水的安全教育也不能掉以轻心。做合格的家长,真的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