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生生物疫苗事件的曝光,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2010年山西疫苗乱象的曝光,第一次让公众看到疫苗背后的隐患,8年多过去了,中国人却仍然要为疫苗安全而担忧。

在中国,疫苗分为一类和二类。一类疫苗是指由政府购买,免费向公民提供的强制接种疫苗,包括乙脑疫苗、乙肝疫苗、麻腮风疫苗和脊灰疫苗等。

通常认为,同种疫苗中国产疫苗进口疫苗并无明显差距,国产疫苗在价格上往往还更有优势。而且进口疫苗也不是绝对安全,也曾出现过事故。

不过,更为频发的国产疫苗质量问题,让很多国人心生恐慌,丧失信心,转而倾向于打进口疫苗。但这时很容易发现,进口疫苗难寻其踪,要么不提供该类疫苗,要么已经断货,可能要去香港地区或者其他国家才可以打到同款疫苗。

中国的疫苗市场中,到底有多少进口疫苗呢?

根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生物制品批签发年报》,2017年共签发疫苗7.12亿人份,其中进口疫苗0.18亿人份,进口比率仅为2.53%。进口疫苗共涉及默沙东、葛兰素史克、凯荣-贝林、赛诺菲巴斯德、国光生物和辉瑞爱尔兰六家公司,共计11个品种。

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批签发记录中,可以看到具体的签发情况。14种主要的第一类疫苗中,只有三家是外国公司。

2017年签发的乙肝疫苗中,康泰生物是绝对主导,葛兰素史克的市场份额仅为0.76%;甲肝灭活疫苗中,科兴生物是主要供应商,默沙东的份额为5.91%;脊灰灭活疫苗中,赛诺菲巴斯德则占大头,贡献了58.53%的份额。

除了无法选择的一类疫苗外,还有消费者自费自愿接种的二类疫苗。在2017年签发的7种主要第二类疫苗中,依然只有四家外国公司的身影。

流感疫苗中,赛诺菲巴斯德贡献了22.33%的份额,排名第二,华兰生物第一;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中,民海生物出货最多,赛诺菲巴斯德份额为21.29%;默沙东在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的份额中占10.17%,成都生物则贡献了69.63%;狂犬疫苗中,成大生物第一,凯荣-贝林仅有0.31%的份额。

为什么中国疫苗市场的进口疫苗如此之少?

2010年,国家药典委员会对《药典》进行了修改,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旗下的麻腮风疫苗、水痘疫苗和法国巴斯德公司的狂犬病疫苗,因不符合新疫苗标准而被取消了进口许可。

中国疫苗标准这么高,理应质量更好才对。但是国产疫苗更像是本国的特供产品,国际上很难看到身影。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的疫苗才符合联合国机构的采购条件,但是中国2013年才有乙脑疫苗第一次通过预认证,目前也只有4种疫苗通过。

除了不符合标准而退市,中国的进口疫苗稀少还和食药监总局的审核机制有关。

根据中国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进口疫苗要以本土进行的临床试验结果为准。国外已经成熟上市的疫苗,在中国需要重新开展临床试验,这是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完成的工作。

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2006年批准了默沙东公司的HPV疫苗后,一年内,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先后批准了这种疫苗的使用,上市地区包括中国香港,但是该疫苗2009年才开始在内地开展三期临床实验,2017年才正式上市。

此外,进口疫苗要进入中国内地市场,还有较长的审批时间。

根据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的统计,3.1类新药(指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未在国内销售的制剂及其原料药)申报临床的平均审评时间为27个月,申报生产的平均审评时间为34个月,仅此审评过程就占据整个新药研发时间的64%。假设开发的是同一款新药,美国FDA进行新药审批的平均时长为30个月,仅为新药研发时间的31%。

除了临床试验,食药监总局或许还有其他考虑。

2015年,辉瑞公司的明星产品沛儿7价肺炎疫苗在中国的许可证过期,国家食药监总局始终没有通过续期许可,新产品沛儿13价肺炎疫苗也一直未获批上市,辉瑞就此暂停在华疫苗业务。


2018年5月30日,中国内地第一针九价宫颈癌疫苗在海南完成接种,受到媒体关注。 / 视觉中国

13价肺炎疫苗为什么未获批呢?据《财经》杂志援引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的分析,“食药监总局认为现在各国已经普遍在使用13价疫苗,再注册7价疫苗意义不大。”还有免疫系统的人士分析认为“或许是要为国产13价肺炎疫苗争取时间。”

彼时正在研发中的国产13价肺炎疫苗还在申请临床实验,即使获批,也还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才能面市。一边是国外成熟的进口疫苗无法进入中国大陆,另一边却是待用的国产疫苗尚在研发中,急需疫苗的有条件的中国家长们纷纷带着孩子远赴香港接种。

2016年11月,辉瑞公司宣布中国食药监总局批准了沛儿13价疫苗的进口药品注册证。2017年3月,疫苗终于在内地上市,终结了近两年的断档。但很多本来可以注射该疫苗的孩子,已经过了接种年龄。

这次的疫苗事件,带来的恐慌效应一时半会难以消除。而感到紧张的不止有内地居民,还有担心自己疫苗很快会不够打的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