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某小学开学时出现了这样一幅场景,半数孩子面对食堂提供的大虾手足无措。老师问及原因,孩子们坦然承认不会剥虾。从不会剥虾,到不会剥蛋壳、不会系鞋带,新生代儿童们的独立性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似乎成了问题。

许多人一生只有一次养孩子的机会,面对于这个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不少初为父母的人都战战兢兢。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中西教育的差异有哪些?十年间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这项世界范围内关于对孩子品质重视度的调查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全世界范围内对孩子品质关注度的排名, 由高到低依次为责任感、包容心、独立、努力工作、宗教信仰、节俭和想象力。

瑞典人和美国人最重视培养小孩的包容心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2014年72%的美国人提及了要培养小孩的包容心,而中国的这一比例为53%,仅仅高于韩国。同其他国家相比较,中国家长同时最不重视培养小孩的责任心,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熊孩子盛行的原因之一。

在宗教信仰方面,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差异最明显。中东、北非人把宗教教育当作儿童教育的最重要方面,而东亚三国只有基督教盛行的韩国对宗教教育认同较高,日本和中国家长提及宗教教育的比例都很低。

有趣的是,亚洲国家同其他国家的家长相比其实最重视孩子独立。日本、中国、印度和韩国对孩子独立性的强调都超过了70%,在全世界排名领先。瑞典十年间对孩子独立性的关注度则大大下降。

虽然如此,各个国家对独立的标准可能不尽相同。当中国家长吹嘘自己的孩子独自上学的时候,挪威的教育学家已经在强调鼓励小孩爬树玩火的重要性了。

被称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节俭品格,如今已经越来越不受重视。2000年,有57%的中国家长重视教育孩子节约财物,201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50%。与中国相反的是,世界变得更加重视这一品质。

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培养孩子节俭意识的关注度不断攀升,荷兰的这一指数在10年间甚至翻了一番。德国的许多幼儿园小学都鼓励儿童组织和参与旧货市集,培养节俭的意识。由此可见,节俭程度和经济条件未必直接相关。

在多数欧美国家,责任感和包容心是培养小孩时最多被提及的方面。然而,在中国、俄罗斯和印度,努力工作才是最受重视的品质。

与中国的情况相反,2011-2012年,只有31%的荷兰家长和14%的瑞典家长提出了努力工作的重要性。在1999年,荷兰和瑞典的这一指数分别只有14%和4%。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13年发布的调查显示,在29个发达国家中,荷兰的孩子生活得最幸福,这和宽松的教育环境分不开。美国在这项排名中位于倒数第四。

即便如此,最近的十年间,发达国家对努力工作的关注指数都有了大幅的上涨。全球化的浪潮将不同国家的年轻人推到一起比拼数理化,经济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也让很多西方家长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

越来越平的世界里,来自不同国家的家长开始了育儿经的互相借鉴。美国家长的学习对象从虎妈到爱斯基摩人,可谓是试图集百家之长。中国的一些家长也乐于学习欧美国家,给孩子更加宽松的成长环境。

尽管如此,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教育观念也在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环境。教育方式的差异和教育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父母和社会环境本身,借鉴和改变也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