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谷歌男性高级软件工程师在公司内部论坛发文称“女性不适合编程”,再度引发人们对硅谷性别歧视现象的讨论;2015年,“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也曾公开控诉自己和同级别男演员合作拍摄电影美国骗局》时,却遭遇同工不同酬。

然而比起薪酬不平等、就业歧视这些显而易见的性别歧视现状,影响更为深远的可能是我们习以为常却已经渗透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好莱坞电影剧本中的性别歧视便是一例。一项对2000部电影剧本对白的分析显示,好莱坞男性角色比女性说了更多的台词。

首先从迪士尼电影看起,28部迪士尼电影中,男性台词量比女性更多的有20部,包括《美女与野兽》、《小美人鱼》、《风中奇缘》等公主电影。仅有4部电影中女演员的台词更多。

迪士尼公主电影因其塑造的梦幻世界受到了全球女孩的追捧,但白雪公主、灰姑娘和睡美人也在日后被批判为“毫无反抗意识的无脑公主”,在电影中她们唯一做的事就是等着王子来拯救她们。

《冰雪奇缘》因主题摆脱了这种固有的模式获得盛赞,其主角是两位公主,王子也不再是拯救者,而是变成了大反派。电影由此被评价为“体现了女权主义的进步”。不过,根据统计,在《冰雪奇缘》的剧本中,男性台词量占比为57%,也只能算勉强做到了男女平衡。

在被研究到的全部2000部电影中,情况更为严重,男性台词占比更多的电影数量超过1500部,即使是在一些以女性为主要受众的爱情电影中,男性角色也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数据显示,这一现象并没有随着时代进步产生明显好转。

此外,研究还发现,好莱坞电影中出现的女演员与男演员相比,集中在更年轻的年龄段,说明好莱坞电影对年轻女性有偏爱,但男演员拥有更长的职业生涯。

另一项研究中,语言学家Carmen Fought和Karen Eisenhauer对迪士尼电影台词的统计显示,早年的迪士尼电影中出场角色更少,男女角色的台词量差距反倒不像后来一样明显。Eisenhauer认为,人们已经习惯新加入的角色都是男性,不管是杂货店老板还是警卫,将这些角色设置为男性似乎都是理所应当的。但这种“看似合理”恰恰是最大的“不合理”。

1985年,艾莉森·贝尔德尔在报纸连环画《Dykes to Watch Out For》上发表了一篇小漫画《The Rule》,里面一位未具名的女性角色说她只看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电影:1.片中至少有两个女性角色;2.两人互相交谈过;3.谈话的内容与男性无关。

这一评判电影中女性角色代表程度的简易方法被称作“贝尔德尔测验”(Bechdel test)。而根据Geena Davis institute on Genda in Media机构2014年的调查,全球2010~2013年发行的120部电影中,有姓名的角色中仅31%为女性,只有23%的影片以女性角色为主人公,女性导演仅占7%。

法国学者布尔迪厄在《男性统治》一书中提到,男性秩序的力量体现在它无需为自己辩解这一事实上:男性中心观念被当成中性的东西被广为接受,无需诉诸话语使自己合法化。同样地,上述研究也并不是苛求每部电影都应该做到男女台词量相当,只是希望让人们认识到男性主导一切的思维定势有多么根深蒂固。

先天决定的生理差异却导致了男女之间完全不同的命运,而大众媒介和刻板印象又强化了性别形象的种种标签。即使是在女性地位已经大大提高的今天,性别歧视仍然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无形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