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0日,你像往常一样丧丧地刷着手机。工作已经无法给你带来快乐,想着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又要和那帮同事尬聊,就感到扎心。然而打开朋友圈,看见昨晚发布的猫片又收获了几个赞,你觉得宽慰了许多。

突然,你感到头晕目眩。眼前的猫片旋转起来,你被一股强大的力量吸了进去......

你发现自己的灵魂来到几十年后的一座公墓,里面也有你的。碑上除了名字,清一色只有两个数字:点赞数,评论数。

我们的肉身实验足以证明,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在逐渐加深。有数据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三小时,居世界第二。这提高了生活的效率,也引发了一些担忧,但无可否认的是,手机与我们的身份、习惯和生活早已密切联系在了一起。

一些科学实验的结果也证明了手机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Ooma.com的一篇文章用一些调查和实验数据展示了手机和使用者一些生理心理症状之间的关系。

调查显示,接近75%的受访者每小时至少会使用一次他们的手机。有11%的受访者每隔一两分钟就按捺不住刷手机的冲动,大多数人(41%)则会一个小时刷几次,还有20%的受访者大概一个小时使用一次。一天使用几次手机的受访者占到24%,而一天使用一次手机及以下的受访者各占2%。

平均下来,人们每天刷手机的次数达到了150次。调查同时显示,有72%的人习惯于将他们的手机放在自己1.5米范围之内。当然,必须承认使用手机的目的并不完全是娱乐,同时也包括工作和人际交往等等,考虑到这些因素,人们如此热衷于使用手机也就不难解释了。

但这样的使用也具备了一些成瘾性特征,以至于让很多人将手机使用与毒品成瘾进行比较。一些科学实验向我们展示了如果强制将手机从使用者身边拿走,他们会出现什么样的反应。

10分钟后

51%的使用者与手机分开之后会感觉到极端焦虑;当不能回应正在响的手机时,人们会产生尖锐的压力反应,如心率、血压升高,这一反应与打架或高空飞行时的状况类似。而在一些不能使用手机的场合如考试或会议之中,使用者可能出现认知水平下降。同时,一些人会因为缺乏社交联系,感到被孤立,产生悲伤等一系列消极情绪。高达90%的人则会出现幻听。想一想,在某个时刻,你是不是以为手机铃声在响?

30分钟后

对重度手机使用者来说,焦虑感会继续加强,而中度和轻度使用者的焦虑情况则会在高位保持平稳。在这个时段,除了生理和心理本能带给我们的影响外,不能使用手机的某些功能,也会进一步加剧我们的困扰。比如,长时间不能使用音乐、媒体等APP,人们就会感到无聊;不能使用导航,原本是路痴的人还会迷失方向感。在看到别人玩手机时,人们对手机的渴望也会加重,这种由镜像神经元导致的现象也常见于烟瘾者。

60分钟后

人们会出现更多生理和心理的戒断反应症状,这也是很多人用“成瘾”一词来描述手机依赖行为的原因。

不能使用某些APP的实用性功能可能是产生依赖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对手机的依赖还体现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我们依赖的不只是作为工具的手机,还是手机连接的世界。人们需要通过手机、网络等工具建构出社会网络,通过网络中的交流才能证明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从而获得安全感。而不能使用手机,也就无法与外界发生互动。

虽然这种获取信息的需求十分强烈,但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主观建构。一个感知就是:我们可以刷上半天的微博、朋友圈,但其中大部分信息与我们毫无关系。所以,相对于每隔一两分钟就刷一次手机,人们可能更需要思考自己与技术的关系,调节自我对手机的依赖。毕竟,手机对真实生活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中要小得多。

当然,如果你是新媒体小编,那就当我们什么也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