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压力才有动力”这句话被家长们奉为圭臬,爱子心切又望子成龙的他们恨不得将家族振兴和民族崛起的重担都压在孩子肩上,不断催促着子女“考试——工作——买房——结婚——生娃”,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压力,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了下一代。

为了搞清楚各国学生的压力和焦虑状况,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针对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万名学生,展开了关于心理状况和学业成绩之间的调查。结果显示,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普遍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同时焦虑程度也更高,而强烈的焦虑感有可能不但不能激发斗志,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

OECD在调查中将进取心分为“由兴趣激发的”与“成绩激发的”两类,前者的焦虑感普遍较低,而后者的焦虑感则十分强烈。整体而言,认为自己有进取心的那25%的学生,成绩也普遍较好,高于被调查对象的平均成绩。但是如果强烈的进取心搭配过度的焦虑感,或许成绩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热情奔放的拉丁美洲最盛产有进取心但又十分焦虑的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哥斯达黎加(81.2%)和巴西(80.8%)的学生焦虑感排名前二,哥伦比亚与多米尼加的学生在高度焦虑的同时进取心也位居前列。看来热情的桑巴和足球也难以缓解南美学生的压力。更残忍的是,这几个国家学生的自然科学成绩均位于全球倒数之列。

亚洲学生则不太一样,同处高竞争高焦虑的环境下,他们的成绩却依然领先。一直以来,亚洲学生“最会考试”的身份都难以撼动,新加坡学生以556分的自然科学成绩位居榜首,日本紧随其后排名第二,大中华地区两岸四地的学生成绩均位于前列,将大多数OECD国家的学生甩在身后。不过,日本学生还是很让人意外。作为唯一一个处在低竞争环境下的东亚国家兼发达国家,日本学生的进取心虽然很低,但是焦虑程度却依然很高。

得益于良好的教育水平,发达国家学生的自然科学成绩普遍较好,但在进取心和焦虑程度上相差依然很大。以荷兰和瑞士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学生普遍较为轻松,立志成为班上最好的荷兰学生仅占29.7%,而认为自己考前会焦虑的也仅为39.1%。经济较差的几个“欧猪”国家的学生虽然进取心不强,但是焦虑程度很高。

而在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中,学生的社会心态却和中国较为相似。2015年,美国学生的自然科学成绩为496分,英国学生为509分,均超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但两国的学生均处于“高进取心,高焦虑感”的紧绷状态。其中,85.4%的美国学生“想要成为班级里最棒的学生”,71.9%的英国学生对考试充满了焦虑感。以色列则比较特殊——该国学生在进取心指标上名列前茅(86.4%),却并不为考试感到十分焦虑(44.5%)。

“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喊着如此口号的中国学生自然压力不会小,其焦虑感高于全球平均值超10个百分点(65.6%)。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一线城市的激烈竞争也影响着这些地区孩子们的心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好胜心(81.1%)。与此同时,港台学生的学业焦虑比大陆学生更加严重。自2015年9月新学年起,香港地区共有71名学生主要因学业压力而轻生。这一数字在2016年继续攀升,并引发模仿效应。在高学业成绩的背后,中国孩子承受的是处处竞争的风险。

接受教育,完成学业,本是一个人成长和独立的必经之路。然而,缺失的教育制度、不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和学生们脆弱的心理状态互相碰撞,却让这条路变得崎岖坎坷。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国学生付出的代价已过于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