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发展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人们的印象中,一些东部地区似乎已经可以比肩发达国家,而提起西部却通常只有一个印象——穷。

用穷和富来概括中国的地域差异虽然直接,但也十分笼统。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近发布的研究报告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更加细致的角度。这份报告运用自来水、卫生厕所、移动互联网普及率、夜间灯光密度等多个指标衡量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生活水平,可以从更生活化的角度分析贫困的地域差异。

以总体指数分析各省的生活水平差异,可以发现结果与人们的日常印象是基本相符的。全国生活水平平均指数为61.3,有11个省市区处于这个值之下,多数为中西部省份,其中西藏(39.4)、青海(42.5)、新疆(50.9)分列倒数三位。得分在70以上的6个省市全都位于东部地区,而江苏(73.7)、浙江(75.1)超过了北京、上海,排名前两位。

但这并不意味着各省的生活水平完全与我们的日常经验相符,通过具体的四个指标可以说明这一点。

在自来水普及方面,人们印象中缺水的北方反而比很多南方省份的普及率要高。如河北(66.34%)、新疆(73.01%)等省份超过了全国平均值,而刚下完暴雨的湖南自来水普及率却只有44.19%,同样四川(41.66%)、海南(53.58%)等省份也都拿到了很低的分数。这种差异主要是地理因素造成的,由于地形复杂,中国的西南部、南部和中部的部分地区难以接通自来水,导致一些水资源丰富的省份反而在自来水使用上存在问题。

卫生厕所普及率和移动互联网覆盖率更多地展现了生活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之间的相关性。让人意外的是,在经济发达的天津市,卫生厕所普及率只有55.7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移动互联网方面全国覆盖率都不高,平均覆盖率仅为27.24%,除北京(49.94%)、浙江(42.99%)等发达省份之外,其他省份的覆盖率基本都在30%以下,这和许多城市人的日常印象相差甚远。

若从夜间灯光密度这一数据来看,省际差距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绝大多数省份都处在60-75这个区间内,即使是在新疆、内蒙古这一指数也接近全国平均值69.3,说明在多数地区的基本生活用电还是可以得到保障。

将国家划定的贫困县与生活水平指标评价的贫困县进行比较后(重合率63%)可以发现,有些东部地区不属于国际贫困县的县,若以生活水平指标来看依然贫困;而西部地区的部分贫困县则没有那么贫困。

比如西藏所有的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但以生活水平指数测算时这一比例就下降到77%,青海贫困县的比例则是由98%下降到65%,云南、贵州、甘肃、四川、重庆等省市贫困县的比例也有大幅度的下降。而中部地区的发展程度某种程度上被高估了,将国家标准换为生活水平指标后,大部分中部省份的贫困县比例都出现了10%以上的上升。

但是总体来说,贫困程度还是由东向西递增,东部地区的生活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地区。生活指数排名最后一百的县分布于全国的9个省区,其中8个都在西部。西藏(32个)和青海(18个)两省就包揽了一半,新疆(11个)、云南(15个)、四川(9个)等省也榜上有名。

即便在经济发达的东部,人们的生活水平发展的也不够均衡,更不用说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了。除去北京、上海、江浙等少数省市,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在自来水和卫生厕所的普及上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很多地区依然存在基本生活设施匮乏的问题。而在这些省份内部,市县之间的差距更加的明显。

在北上广青年做着“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的庸常幻梦时,在中国大部分的地区,还有许多人依然活在匮乏的阴影下,努力追求着大城市里司空见惯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