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在首届儿童安全用药传播与发展大会上发布了《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关注儿童用药缺乏和用药不当的问题。根据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的统计,每年有近3万儿童因为用药不当而失聪,孩子和家庭都受到沉重的打击。

儿科向来是各大医院中最重要和最忙碌的科室之一,2014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中儿科门诊与急诊数就达到了4.65亿人次,在所有科室排名第五位。旺盛的医疗需求本该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虽然儿童用药市场近年来增长迅速,但是相比整个医药市场的规模仍然很小,供儿童使用的药品十分有限。2015年10月时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注册的药品信息数有171355条,但药品名称中明确标注有“儿童”相关信息的仅占1.55%,大多数药品只标示成人用药的剂量,只有少数药品标注了儿童的用法和用量。

为了解决小儿服用剂量的问题,通常会根据儿童的出生时长对成人剂量进行折算,但是药品的剂型和制剂工艺往往不同,单纯以此标准进行折算并不合理,何况面对的是智力和身体均未发育完全的儿童,用药本应更加小心谨慎。新生儿服用片剂时常要将一片本不大的药品截出1/8片来,如果分的不均匀,很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药物伤害。根据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结果显示,中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其中新生儿高达24.4%,分别是成人2倍和4倍。而药物中毒也是儿童中毒的首要原因,在2014年,每3个因中毒就诊的儿童中就有2个是药物中毒。

用药信息的缺失给儿科医生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而关心孩子的家长有时也会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帮凶。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曾在2013年时对0-8岁患儿的家长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在孩子病情轻微时仅有29%的家长选择带孩子看医生,大部分家长会自己买药或者选择食疗。近82%的家长有过一种或多种的不合理用药行为,包括擅自调整药剂用量、担心药物副作用所以症状消失就停药、将药溶于流食后服用以及根据个人经验给孩子吃药,这些出于“爱”的举动却将儿童的健康置于极大的风险当中。

对许多药企来说,儿童药的研发难度很大,由于一胎化的独子们都是家中的宝,许多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参与临床试验,就算完成了临床试验,漫长的药品审批流程严重压缩了药企的盈利空间,让不少药企望而却步。相比日本等国种类繁多,包装精美又口味各异的儿童药品,中国的医生和家长们只能手掰着药望“洋”兴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