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印发实施,标志着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全面启动。不久前,发改委拿出了本次东北振兴计划的第一个大礼包:三年内高达1.6万亿元的巨额投资。在巨额投资的背后,则是东三省经济遭遇断崖式下跌。

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东三省曾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但是计划经济下的产业模式无法适应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大批国企被关停,东北经济也因此陷入困境。为了挽救经济,2003年政府启动了东北振兴战略,并将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主要目标。受益于全国性的基建热潮,以煤炭、钢铁、汽车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东北地区在2013年之前GDP和财政收入均飞速增长,增长率数度超过20%,但在2013年中国经济放缓后,东北经济却提前进入了寒冬。

虽然东北早在2003年就开启了第一轮振兴计划,但是其依赖重工业的产业结构却没有明显的改变。以2014年为例,在辽宁省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中,重工业贡献了80%,轻工业仅贡献20%。在钢铁和煤炭产能严重过剩的今天,辽宁的经济增长为负也就不意外了。除了重工业依然强势之外,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活力的民营企业在东北仍然弱势。根据德意志银行的统计,在东北地区国有资产的比重高达50.87%,远高于其他地区的37.84%,当地民营企业又大多依附在国企上下游发展,受限制较多。此外,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的亏损率也比其他地区高出6.2%。

对国企体制过度的依赖对产业结构的改革无疑是极大的阻碍。许多国企体量巨大,由于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措施,企业内部技术升级缓慢,生产效率低下,但是因为涉及大量职工,转型难度很大。与此同时,因为过去十余年中国的经济环境对重工业有利,许多国企在这样的环境下获利明显,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改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虽然03年的东北振兴计划曾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这一计划只是缓解了90年代东北的经济困局,在改善产业结构,增强经济活力等方面并无建树,可以说是失败的。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在过去十年间没有太大的变化,其承受经济冲击和波动的能力相比90年代也没什么提升。当经济放缓的时候,东北产业结构偏向原材料供应的劣势立马显露无疑。

1.6万亿的投资对危机中的东北经济无疑是一针强心剂,但却不是解药。如果大量投资继续流入重工业、流入国企,那么投入再多的资金也无济于事,只不过是为众多的僵尸企业再续几年命,昙花一现的复苏之后东北经济只会跌的更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