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香港奶粉限购令开始实施,两日即有45人被查出携带超量奶粉离港,相信今后犯险者也不乏其人。大陆市场上进口奶粉并不少见,香港奶粉之所以受到大陆消费者青睐乃至疯抢,一是对其市场监管体系的信任,二是因为香港进口商品价格低廉。

高额征税,进口商品必然提价

经销商把一罐奶粉进口到中国大陆,要先给海关缴纳一笔不菲的费用。根据目前海关规定,一罐普通全脂奶粉如果来自中国贸易最惠国,则需缴纳10%关税以及17%的增值税。也就是说,在国外完税价格为100元的奶粉首先要缴纳10元的关税,再缴纳(100+10)×17%的增值税(18.7元),于是这罐奶粉在通过中国海关后成本上升为128.7元。如果是来自非中国贸易最惠国的奶粉(现实中这种情况并不多),过关后成本更高,达到163.8元。再加上经销商本来就要付出的运输、营销等商业成本,一罐洋奶粉在国内市场上价格翻番并不稀奇。

奶粉问题受到特别关注,一部分原因是近年国产乳制品频爆质量丑闻,进口奶粉几乎成了中国父母眼中的刚性需求。但奶粉并不是价格被推高的唯一典型,如电视的最低税率也高达30%,一台千元的电视光关税就要交好几百元。而且因为独立于关税之外的进口增值税的存在,一些名义上免税的商品也逃不过这一刀。

有时候关税和增值税外还会有别的收税名目加在进口商品头上。如2011年底中国开始对美国汽车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两者相加构成的“双反税”率就可能高达34%。

海关收钱,大众买单

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税款名义上是向经销商要钱,实际最后是转嫁给了国内消费者。商品过了海关之后成本上升,经销商就会提高商品定价,进口所付的税款就含在这部分上涨的价格里。国内消费者只要选择购买进口货,就必须替商人掏腰包付给政府,同样的商品在中国购买就会变得更昂贵。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国内消费者眼中的进口奢侈品在国外其实只是平价商品。

经常会有“征收高关税是为了保护民族工业”之类的说法出现,但事实是这种做法也会引起国货市场上不良的连锁反应。一位经济学家在福布斯上撰文以汽车工业为例说明了这种现象,“关税壁垒阻碍了国外汽车的进口,中国国内汽车市场就会缺乏竞争,中国的汽车厂商就敢于对他们的产品索价更高。中国消费者就得付更多钱,这就类似于他们买车还得另交一部分税,而这些税款又将被用来补贴国内几个汽车制造业寡头。”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2年中国共收关税2783亿元,比上年增长8.7%;进口货物增值、消费税为14796亿元,比上年增长9.1%。这一年中央财政收入为56133亿元,也就是说2012年进口税为中央政府提供了31%的财政收入,可谓贡献巨大。这笔钱消费者看不到,但每次购买包括洋奶粉在内的进口商品时,它都藏在账单中。(更多